較早期農業時代若資金有點緊,都會〈起會〉即現在所稱的〈互助會〉來籌措資金,因為農務收入都侷限於夏冬二季,資金不甚活絡,故大都採〈穀會〉即收成時以稻榖價為基準,一年標會二次。
記得村裡的舅媽因為兒子北上創業要買房子,資金是個惱人問題,最後決定起個〈穀會〉集結資金,因舅媽不識字每次要收會錢的時候他都拿著一個帆布袋把會錢ㄧ份一份的用橡皮筋捲起來放進帆布袋中,因為不會算只好用最原始的方法將所有錢都收好後再請人總合計,一年經一年直至結束都沒出問題,而兒子也不負期望在北部創業成功,陸續的購置房產。
另ㄧ例子也是由父親拿著一個帆布袋將會員的會款逐一的收取,年老的身影拎著帆布袋走著,街上的電器招牌也掛上了,年復一年直至結束也都沒出問題,現在兒子在事業上也有不錯的成績。
以前的帆布袋都是農藥店用來餽贈農民的袋子,總是看起來非常俗氣,但是在我看來它是非常溫馨的,直至最近在電視上不經意的瞄到ㄧ則廣告說網路有販售ㄧ種小袋子竟是以前的帆布袋改良過的小小號。
你的文筆很好耶!
回覆刪除